找回密碼 或 安全提問
 註冊
|註冊|登錄

伊莉討論區

搜索
伊莉需要你的贊助和支持搞笑、娛樂、精彩的影片讓你看你準備好成為出色的版主了嗎?
海賊王三上悠亞強姦julia3d無碼 ge流出
4343306リアルエ魔法少女冬日狂想光明之響100~ボクの

休閒聊天興趣交流學術文化旅遊交流飲食交流家庭事務PC GAMETV GAME
熱門線上其他線上感情感性寵物交流家族門派動漫交流貼圖分享BL/GL
音樂世界影視娛樂女性頻道潮流資訊BT下載區GB下載區下載分享短片
電腦資訊數碼產品手機交流交易廣場網站事務長篇小說體育運動時事經濟
上班一族博彩娛樂

【高清繁中】✡ 霹靂

(4月新番)[繁]關於我

(4月新番)[繁]魔法科

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

❖四月新番【簡】無名

[簡]被稱為廢物的原英
會員寫作專欄大學生活交流中學生活交流小學生活交流各類考試討論中國文學科學討論哲學討論
心靈小品 (短篇)好書推介及閱讀感想歷史討論宗教討論藝術交流日本文化英語學習坊留學遊學交流
神話傳說
查看: 2174|回復: 0
打印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分享]什麼才是藝術?——先驗藝術論[複製鏈接]

帖子
54
積分
27 點
潛水值
12537 米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7-9-11 10:50 PM|只看該作者|倒序瀏覽
若有安裝色情守門員,可用無界、自由門等軟件瀏覽伊莉。或使用以下網址瀏覽伊莉: http://www.eyny.com:81/index.php
本帖最後由 小苑子 於 2009-8-23 01:04 PM 編輯





作者:查常平
文章來源:作者惠寄
瀏覽:188 次



什麼才是藝術?——先驗藝術論
查常平博士


其實,克萊夫‧貝爾藝術定義中所關涉的審美感情問題和蘇珊‧朗格把藝術看作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都標明他們已走到藝術對象的先驗性面前了。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藝術的對象,不同於藝術作品的對象。前者先於藝術作品而存在,因而是一切藝術作品的對象的給與者;後者只存在於現成的藝術作品之中,對於還未被創造的藝術作品而言,它們根本不存在對象的問題。

1.藝術對象的先驗性
藝術對象的先驗性,意味著一切藝術活動和一切藝術本文在對像上的共同性。在藝術創作、藝術接受、藝術品與藝術家之中,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其成為藝術的而非形上的、非宗教的?是什麼力量把藝術活動和藝術本文聯成一體?先驗藝術論認為:除了彼岸的生命情感之外,沒有什麼客體化本源的成份能賦予藝術對像以藝術性。
生命情感和感情不同。感情是個體生命感官的情感。個體生命對某一對像產生感情,必然離不開他自己感官的觸動,並且因為情感的合一性特徵而要求自己在感官上同對方合一。這樣,感情就內含感官與情感的雙重向度,僅當兩者含混為一體時,感情才發生在它的主體身上。感情主體如果對某物有感情,他渴望現時而當下地與那物合一,依戀傾慕那物,希望自己成為那物,潛在要求那物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誠然,生命情感的生命性,是這種情感得以啟動的根源,但它已繞開肉身感官的層面使之植根於生命底層。這種植根,還不是生命情感的目的,最重要之處在於通過情感置入顯明情感的個別性,顯明情感的出現必然同生命的生長相關聯。換言之,生命情感,是從人的生命本源和在上的普遍自我的張力中生長出來的。因此,根本不存在現成性的生命情感等待著人去表現,藝術也更不是對一種現成生命情感的表達。因而,任何藝術樣式,也不存在現成的技巧和語言等著藝術家使用。某些非藝術性的作品,即便內含表現感情的成份,但它畢竟表現的是感官的情感,即始終隱匿著對情感因素的表現。
藝術的對象,是彼岸的生命情感。這就是藝術對象的先驗性規定。在這個規定中,此岸的倫理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親愛、情愛、友愛——如果要成為藝術的對象,它得進行根本的轉換,即將此因素置入在上的彼岸世界之中。生命情感的彼岸化,構成人的精神樣式向上生長的一種方式。先驗藝術論,儘管不可能給出藝術活動中的藝術家如何將生命情感彼岸化的方法,但它確認:那使藝術活動區別於形上的、宗教的活動、那使藝術本文成為差別性本文的東西,恰恰是彼岸化的生命情感。藝術家把藝術創作的源泉稱為靈感、接受者在藝術欣賞中的靈性感覺,都是因為他們承受了在上的普遍自我的召喚。他們相信自己創作、接受的作品反正不是這個現成世界的對象,相信自己是在通過藝術活動實現與在上的普遍自我合一。
人處於藝術狀態中,甚至感覺到自己就是那個超越於自身、超越於世界的絕對者本身。即使這種感覺結束後,他們依然有可能生活在同絕對者合一的幻覺裡。而藝術淨化人的心靈的原因,也是由於藝術活動及藝術本文內含把生命情感彼岸化的力量。
生命情感的特性,是其主體與所指對象的合一。彼岸化的生命情感,引領著藝術愛者與所愛對象的合一。生命情感的主體,無論怎樣宣稱他的情感的社會性乃至人類性,他都是立足於自己的精神性自我在宣稱,即對自身同他人合一願望的表達。作為這種情感的象徵性形式的藝術,對於藝術愛者言是其通達他人內心靈界的方式;對於非藝術愛者,藝術就是藝術愛者的精神樣式,是人類中的少數人承受普遍自我的一種方式。那些僅僅把生命情感奠立在現世倫理基礎上的人,那些不以肉身的彼岸化追尋為人生目的的人,當然不明白什麼是藝術。
不可否認,並不是所有的藝術愛者都自覺到他們的生命情感是彼岸性的,也不是一切藝術品、藝術家都擁有彼岸化的生命情感。不過,藝術只要是人的精神樣式,它就預定著藝術對象的先驗性,預定著作為藝術對象的生命情感的彼岸化向度。生命情感和感情的差別,迫使它把個體生命的精神性存在當作自己的關注對象。藝術愛者個我的生命情感,指藝術愛者通過藝術活動實現與自己的精神而非自己的肉身的合一。這種合一的基礎,是藝術愛者已經在上領受了普遍自我的在下承諾,否則,藝術愛者在藝術活動中達成的,就沉淪為肉身的合一。同樣,藝術愛者的他我生命情感,是他讓自己領納的普遍自我同另一個體生命領納的普遍自我的相遇。藝術的社會價值,只在於藝術將藝術愛者召集在一起共同承受在上的普遍自我,也就是藝術愛者共在於普遍自我的光照。借助如此的光照,藝術愛者將普遍自我的一切承受者納入共同的存在境遇中,意識到所有的人都面對共同的全我,面對著那個能夠關懷一切人的普遍自我本身。藝術愛者全我的生命情感,並不意指個別的藝術愛者與全體同在者的合一,而是指藝術愛者和全我本身的直接合一。藝術愛者住在全我中,全我住在藝術愛者中。這個全我,是個我得以作為絕對個體生命之我的保障,是藝術愛者生成為神聖個體的根本依據。藝術愛者之所以稱為人,只因為他在藝術活動中領納著全我的存在,即普遍自我的存在。藝術所昭示出的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根本上是人在情感上與普遍自我的關係。如果藝術愛者所領受的普遍自我是精神性的自在永在,那麼,他從自己、他人、自然中所見的,必然是靈性的普遍存在。
生命情感因對象的不同所體現出的個我、他我、全我,同一個絕對的差別性的我相關。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是我絕對地領受著普遍自我的本性,因為是普遍自我應允我的存在的個別性、不可代替性。有沒有對普遍自我的承受,不但是優秀藝術與拙劣藝術的分界,而且在終極意義上是藝術與非藝術的標記。偉大的藝術品超越時空成為歷史上的經典,因為,它們能喚起個體生命同普遍自我的合一,能給與藝術愛者的有限存在以無限的、神聖的依據。藝術作品越是藝術的,它所象徵的我就越有普遍性,就越能使藝術愛者充滿神聖的人性;藝術作品越是現實的,它所象徵的我就越無普遍性,就越能使藝術愛者走向物性的人性。這便是藝術與現實的關係。
從藝術對像區分藝術與非藝術的標準在於:是否有對彼岸的生命情感的象徵;從藝術對象的所指意向中區分優秀藝術與拙劣藝術的尺度在於:藝術愛者的生命情感指向的是個我、他我還是全我的境界。在最低意義上,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藝術接受)與藝術本文(藝術品、藝術家),展示給人類的是愛的絕對性。不但愛人,而且愛作為普遍自我的上帝。通過對普遍自我的愛,個體生命才能實現對人的愛。否則,人就不可能對他人有本真的愛。藝術對象的先驗性,召喚個人的生命情感在彼岸化的過程中、在承受在上的普遍自我的承諾中同他人絕對合一。
的確,倫理的生命情感是此岸化的,即現世的親愛、情愛、友愛內含的生命情感。不過,是什麼使藝術的生命情感成為彼岸化的呢?如何區分倫理對象與藝術對象呢?為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先驗藝術論將轉入藝術語言的先驗性言說。

2.藝術語言的先驗性
藝術語言的先驗性,指藝術以感覺性象徵語言承受普遍自我的方式。藝術愛者在藝術本文中感覺到彼岸化的生命情感,因這種情感在藝術活動中被留住在藝術本文中。其留住的途徑,乃是藝術愛者的象徵性言說。從藝術語言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在於象徵。
伽達默爾指出:象徵並不是對非現時之物的指點,而是把在根本上屬於現在的東西替代、表現出來。關於象徵的替代性,的確道出了象徵同符號的根本差別。符號是人關於物的概念或人關於自身的觀念。每個符號所包括的能指與所指的對應性、感應性,使符號在指點中面臨間隔和差距。於是,由概念構成的知識體系和以觀念構成的思想體系,無不存在真偽的問題,即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是否彼此一一相應的問題。
和符號語言相同之處在於:象徵語言也有能指與所指兩元素;但與之不同的是它們關係的差異:在象徵語言中,能指與所指不是對應的或感應的關係,而是根據感覺的引導能指介入所指。象徵語言的能指,分享所指的存在,把所指的存在替代於現時語言中。所指等同於能指。正因為是等同,所以,在象徵語言中的藝術便獲得無數可能的解。這正是一切偉大的藝術品為什麼拒斥批評的原因。批評的前提,是象徵語言同符號語言的相似性和誤認為象徵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具有對應性,或感應性。伽達默爾偶爾把象徵理解為一種符號性的創建、灌注、給予而不是完全將之闡釋為流射、替代,因為在他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其背景意識始終是以古典希臘為原點的符號性的理性文化。
象徵性語言中能指與所指的等同關係,決定著象徵和比喻的差別。比喻是一種感應性符號,它用一個事物解釋另一個事物。其中,所指和能指的關係是分裂的。象徵則直接表現在象徵之物的當時性展示中,即能指形式與所指內容完全一體,同時出場。所以,比喻是一種利用符號的解釋手段,象徵是生命情感的流射替代。在象徵中,感性之物流射反照出真實生命情感的律動。象徵以感性物替代正在流走的生命情感,它要用感性物留住生命情感,阻止它完全流走;比喻用意義相關的事物解釋另一個事物,這裡,不存在把生命情感對像化的問題。
謝林在他的《藝術哲學》中真正領會了象徵的內涵:能指就是所指,所指就是能指;而且,象徵是藝術語言的規定性。他說:神話創造是象徵性的,尤其是類似於神話創造的藝術表現。在這種表現中,普遍性即特殊性,特殊性即普遍性。因為,同神話創造一樣,藝術表現著人的彼岸化生命情感,即通過有限的特殊物領受在上的普遍性,以這種領受實現與它的合一。
生命情感除了現時人生的直接感受外,還可以利用象徵性語言把在場的現時感覺書寫出來。生命情感的流走性、無限性,是因為它在向著無限者本身流走。它要求生命情感的主體和在上的普遍自我合一。在現時的倫理生活中,人彼此感受著這種情感上的合一。但生命情感的流走性,又要求人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為感覺,以便借助象徵性語言記錄生命情感如何彼岸化的歷程。所謂感覺,就是對生命情感流走性感受的自覺。
人是以藝術為領受在上普遍自我的精神樣式的藝術愛者。他常常感覺到在現時世界中感覺不到的東西,總是生活在幻覺裡。因此,感覺同彼岸的生命情感相關。感受是對此岸的現成對象的感受。如在倫理生活中,人明白是誰在把他的生命情感傾注於自身,同時作出相應的回應。朱光潛先生把「感受」理解為「感官領受」,將「感覺」當作生理器官「觸摸所得的知覺」。感覺不如知覺明晰,但高於感受。 不過,感覺不像知覺那樣利用觀念達成對外界事物的明晰認識,它有自身的明晰對象及明晰方式,這就是:它以彼岸化的生命情感為對像、又以象徵為其表現方式。感覺離不開具體現實物象,但它借助這物象的形式把流走的生命情感替代於現時世界中。在此意義上,先驗藝術論,將藝術的語言規定為感覺性象徵語言。其特點為:以形式替代生命情感從而喚起藝術愛者的生命情感對形式的渴望。但在家書、情書、友人書之類的感受性象徵語言中,人所能領受到的是直接的同根體驗。倫理語言喚起情感本身而非情感的形式圖景,是對情感的當下領受而非呈現。
藝術對象的先驗性,規定著藝術語言的先驗性。藝術能夠喚起藝術愛者對形式的感覺,但藝術愛者無法用觀念理解這種形式的意味。藝術本身不能用觀念、概念來言說。在藝術語言中所指的對象,是那已經流走的生命情感,能指的對象就是固定著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藝術是人的生命情感的象徵性形式。藝術語言在心理意識中的意向性功能,在於創造生命情感的形式而不是以觀念為本源的心靈圖景。或者說,藝術創造心靈的形式。
藝術這種生命情感的象徵性形式,排斥了藝術語言的符號性規定性。如果用符號去理解藝術,就必然得出藝術即技藝的結論。符號自身的能指與所指的對應關係,隱含如何操作符號的問題。但是,因害怕陷入藝術哲學中的技巧論而像藝術表現論者那樣取消對藝術語言的先驗追問,不但不應該,而且不可能。因為,只徘徊在大腦中的生命情感,還不是藝術。藝術必須把流走的生命情感投射在形式中,必須以象徵性語言將那流入永恆的生命情感替換成形式。藝術在場的感覺性象徵語言,讓藝術愛者把自己的感覺直接通過形式帶出來。所以,藝術展示生命情感,在其所展示的背後,不存在觀念性的意味之類的東西。
藝術的內容就是它的形式,藝術的形式就是它的內容。藝術語言的象徵性,把符號語言中分隔的能指與所指融合一體。之所以能夠達成這種融合,乃是由於藝術以富有合一功能的生命情感為對象。藝術語言中,能指和所指、視覺形象與指稱實體界線的消失,使作為象徵性形式的藝術面向藝術愛者開放。藝術本身,不再擁有固定的、唯一的意義。藝術「作品之所以是永恆的,不是因為它把單一的意義施加於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單個的人表明各種不同的意義,在任何時代都說著同一種象徵性的語言,謀事在作品,成事在人。」 藝術愛者所感覺到的意義,僅僅為藝術這種精神樣式無限意義中的一種;而且,只要藝術愛者還在言說自己在藝術品中所感覺到的意義,他就還處於藝術之外。
象徵語言的能指與所指,共在於藝術形式中。這對於以符號語言理解藝術的人,他們總是要在形式中尋問更深層的意義。不過,其尋問本身,已遠離了藝術獨有的語言特性。當然,生命情感的象徵性形式在終極意義上,是對心靈彼岸的普遍自我的形式承受。一切個別的藝術形式,都以原初形式為根源。就藝術本身而言,藝術形式便是普遍自我的展示。一旦把藝術形式描述為符號形式,描述者必然根據符號語言的特徵在能指中尋求所指、在形式中給出多餘的意義言說。甚至用詞根的遞嬗來理解藝術。 藝術語言喚起的歧義性,由這種語言的象徵性所導致,對於將藝術看作一種符號形式的人,它永遠是一個謎。歧義的存在,是藝術的符號論觀念而非藝術的象徵形式的必然產物。在所指與能指不存在界限的地方,藝術語言哪有歧義?所謂歧義,無非是一個符號的能指內含幾個所指,或能指指向與自己相反的東西,或能指用比喻指示所指。其實,象徵性的藝術語言,使藝術形式具有無限的意義,迴盪在形式中的,絕不是詞根(廣義上包括各種個別藝術形態中的基本元素)的原始意義,而是由整體的藝術形式向藝術感覺主體所展示的更為廣闊的背景意義。
人的生命情感的流走性,選擇兩種方式展示自身:一是讓流走的生命情感被其主體所感受,這構成倫理生活的基礎;一是將之轉換為象徵性的藝術形式。生命情感直接流入藝術形式中,藝術愛者借助這樣的形式實現同他人融合。象徵形式,因而成為藝術把藝術愛者關聯一體的中介。在這種意義上,象徵性語言,乃是生命情感自我留住的內在方式,從生命情感本身流射出來。如果用符號語言陳述人的生命情感,這不但背離生命情感的本性,而且是非藝術性的。

3.藝術使命的先驗性
彼岸化的生命情感,為藝術的誕生給出對像;感覺性象徵語言,為藝術應許了可能性。但是,藝術使命的先驗性,把形式作為藝術的在場規定性。如果說形上為精神的觀念性言說,那麼,藝術就為精神的形式性展示,宗教為精神的信仰性認定。從藝術使命界定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緣在於形式。藝術不僅有代表人類在承納普遍自我歷程中的全我的生命情感,而且將這種情感的感覺展示在象徵性語言中,形成包含無限可能性意義的形式。藝術,乃是全我的生命情感、象徵、形式的三位一體。藝術形式表明:其中的內容都在形式中。對於藝術言,不存在藝術的本質及形式的內容問題。感覺性象徵語言的尺度,構成藝術形式的尺度,也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原因。設定藝術有內容和形式兩大部分,其根據在於對藝術的符號化理解。藝術這種流射出生命情感形式的意向性活動,抹去了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的界限。蘇珊‧朗格從藝術本文的角度,道出了藝術使命的先驗性:藝術必須在先內含形式的展示。「一件藝術品,在本質上就具有表現力,創造藝術品就是為了攝取和表現感知形式——生命和情感、活動、遭遇和個性的形式——我們根據形式才能認識這些現實,否則,我們對它們的體驗也只能是盲目的。」 朗格的藝術論,在此是從藝術創作或藝術接受的角度入手的。它同藝術家的「創造性想像力」與接受者的「反應能力」相對應。在創作藝術的時候,感覺性表現為把生命情感組織成形式的能力;在接受藝術的時候,感覺性是對藝術形式的創造性反應力。
藝術使命的先驗性,即藝術作為精神自我展示的形式性,內在於藝術本文和藝術活動。藝術愛者,創作的是生命情感的形式,接受的也是形式。藝術品以形式的開放,期待藝術愛者的進入,而藝術家更是一件形式性的行為藝術品。藝術,就是以感覺性象徵語言把生命情感展示在形式中的精神樣式。人的生命情感,囚居於形式並展示為形式,通過藝術愛者的感覺性象徵得以留住。所以,藝術愛者區別於形上思者。形上思者同人生意義照面,這個過程是由外向內如光照明黑暗之地,以符號感應心靈。藝術愛者對生命情感的展示,乃是由內向外的呈現,如花開放於大地。流走的、混沌的生命情感,因獲得形式的規定性而被留守。但應當記住:留守的生命情感,永遠是有限生命的一部分而非無限生命的完全展示。換言之,因藝術為藝術愛者的精神樣式,它不代表普遍的精神樣式本身。
先驗藝術論,要追尋一切藝術本文與藝術活動的根源,即那使藝術本文成為藝術性本文、藝術活動作為藝術性活動的原由。它不言說藝術現象而企圖對這種現象的根據加以言說。藝術使命的先驗性表明:藝術對形式的內在要求,不是源於對許多藝術現象的觀察,相反,它有更為深沉的根據。這便是它背靠的原初形式。藝術家的個別性,正在於他領受普遍於一切藝術愛者的原初形式的獨特性。每個藝術家,僅僅有屬於他自己的原初形式。藝術家在個別時期的系列作品,也有相應的原初形式。只是,這些原初形式的共同特性在於:它們為本真的原初形式的現時展示,它們都是在形式中透露出超越於形式的精神信息。當然,這裡的超越,並非精神信息對形式的遠離,而是內在於其中,保守於其中。
感覺藝術的原初形式,自然要感覺這種形式的終極根源,尋問藝術形式的原初性意指。
首先,藝術形式的原初性,不是時間歷史論而是價值邏輯論的一個觀念。因此,原初形式,並不意味著時間上最早的形式,它指那承諾一切藝術形式的東西,那使藝術這種精神樣式得以成立的規定性。從個別藝術形式中,我們發現:它是生命情感在流向彼岸歷程中的駐足。雖然形式迫使人直面形式本身,但形式又喚起藝術愛者越過形式、投入生命情感的流走之河。藝術愛者,願意將自己的生命情感形式化,至少他明白這種情感值得形式化,感覺到有必要留守它。這留守的形式,蘊含著純粹彼岸的消息。正是因為這樣,藝術才成為藝術愛者領受在上的普遍自我的樣式。
既然一切藝術家創造的原初形式都是有限的,那麼,賜與一切藝術家赴身於原初形式的力量,顯然不在個別的藝術家本人中。在象徵的意義上,通過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所成就的十字架,恰好向藝術愛者展示出本真原初形式的所指。耶穌的十字架,作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內含藝術對象的生命情感性、藝術語言的象徵性、藝術使命的形式性。藝術接受者,從十字架最能感覺到的是它的形式。這種形式,構成一切形式性物品的象徵,因為從形式上呈現出的是歷史上的耶穌對上帝和對世人的愛,即超越個別生命情感的絕對之愛。十字架留住上帝對人的愛和人對上帝的生命情感。十字架向人走來,但人可以認信或拒信它。個別存在者在十字架面前,必須作出決定:要麼拒絕它對於自己生命的意義,要麼承受它的恩召。從藝術的先驗規定性看,上帝在十字架上成全了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它所流露出的上帝大愛的廣度和深度,讓任何有限的人創造的藝術品都無法企及。
十字架這個隱含藝術先驗性的藝術形式,和一切藝術本文與藝術活動一樣,採納了物質性的材質。但同個別藝術家的作品的差別,是十字架所展示的精神深度。因為,成就十字架的上帝是精神本身。 純粹無形的精神本身,創造了純粹精神的形式。這樣,一切以原初形式為根源的個別藝術家的藝術形式,無不是他們精神的形式。
藝術家作為自由意志的擁有者,儘管可以拒信十字架所展示出的基督精神,但他無法否認十字架的藝術性。藝術性的十字架,為所有藝術愛者而存在,更向他們完全開放。耶穌的十字架意味著:上帝在那裡。 藝術愛者,如果的確想借助藝術展示無限流走的生命情感,那麼,十字架無疑為這種展示做出了典範。十字架把彼岸的上帝對世人的生命關懷,呈現在每位藝術愛者面前。
十字架為藝術形式的原初形式,還因為它開啟了歷史上的耶穌以什麼樣的形式終結自己人生的途徑。其實,藝術家創作藝術品、藝術接受者欣賞藝術品,無非是要對自己的人生加以形式化的展示。對於每個人言,他不但面臨人生意義、人生信仰問題,而且會遭遇人生形式的問題。我們究竟以什麼樣的形式被留住在歷史現實中,這是藝術愛者賦予藝術的先驗使命。反而言之,藝術帶給人生的,恰好是它的形式光環。
在一定時期內,藝術家選擇某種原初形式和接受者喜愛某種原初形式,說到底根源於他們的感覺。假如有人問:一個藝術家他為什麼這樣書寫和一個接受者為什麼喜愛這樣的作品?他們最可能回答:依據自己的感覺。藝術愛者設定一種原初形式,但藝術家和接受者只是在赴身原初形式的方式上出現差別。藝術家有能力將自己對生命情感的感覺展示於形式中,藝術接受者只有能力將藝術形式認同為是對自己人生形式的展示。兩者必須赴身於藝術的原初形式,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的過程中活在那樣的形式中。
藝術對像、語言、使命的先驗性,為藝術規定出明確的內涵:藝術是彼岸生命情感的感覺性象徵語言形式。藝術不可能取代形上為人給與觀念性的心靈圖景,更不可能像科學那樣為自然承諾概念性的秩序。相反,把作為科學的代表的物理學神化,認為物理學家能描述一切,甚至能描寫詩人所形容的東西,這樣的科學主義者,依然無明於科學語言與藝術語言的根本差別。科學語言為對應性符號語言,藝術語言為感覺性象徵語言。兩者面對不同的對象有著各自獨特的效用。藝術家若用物理詞句去描述人的生命情感,他就不再是個藝術性的藝術家。藝術語言的象徵性,給與每個藝術形式以無限的所指,人不可能準確地理解其背後的涵義。藝術形式,是人類精神的無限可能性的象徵。藝術,只能以人的彼岸化的生命情感為對象,以感覺性象徵語言為在場方式,以形式的書寫為目的。現實發生過的事件,在藝術的象徵對像之外。形式性的心靈圖景,或為藝術愛者書寫出生命情感的形式性,這乃是藝術,而且只有藝術這種精神樣式才能承擔的使命。
總之,藝術使命的先驗性,指藝術為精神的形式。這種形式在終極意義上,是原初形式的現時化,在現象層面為藝術愛者而存在,應許他們選擇形式的人生。藝術形式,歸根結蒂是對原初形式的承受和赴身,從而為藝術愛者展示出形式性的心靈圖景。所謂藝術,無非是人的生命情感以感覺性象徵語言向形式而去。人的生命情感,先驗地就不可言說、只能展示於象徵之中。生命情感,唯有在形式裡才有自己的位置。由於藝術的對象拒斥觀念性的言說和直接的附加,所以,藝術在語言中的公開以象徵為手段。
藝術,是彼岸的生命情感、象徵、形式的三一體。生命情感的彼岸性,說明藝術的對象並非現成性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東西,而是人的心理意識面向在上的普遍自我構造的產物。從這點看,藝術從不可能表現現成的生命情感,它乃是對生命情感的理想圖式的展開。因此,僅有形式而無生命情感的東西如地圖就不是藝術,只有象徵性形式如象形文字之類的對象也不是藝術。藝術中的象徵,指人的生命情感在彼岸化過程中的自然顯現。藝術形式,自然展示出生命情感的彼岸化活動。有限的生命情感同普遍自我的合一傾向,通過象徵性形式向藝術愛者透露出絕對者的信息。以象徵為語言在場方式的藝術品,比起以觀念為在場方式的形上品,更有透明性。它明明朗朗開啟形式所指的對象。藝術的表現論言說,只見到藝術同生命情感的聯繫而忽視了作為藝術對象的生命情感的彼岸性和作為藝術語言的象徵性。藝術表現論者,誤將現成性倫理生命情感當作生成性的,因而他們無視藝術家這種活動性本文同常人有別的個別性。
在探明藝術的先驗性特質後,完整的藝術先驗論,還離不開對藝術的現實可能性的言說,即藝術是通過什麼樣的活動及怎樣的方式,成為人的精神樣式的一種的。我們的視點轉入對藝術書寫與藝術本文的究明中。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分享分享0收藏收藏0支持支持0
如果發覺自己無法使用一些功能或出現問題,請按重新整理一次,並待所有網頁內容完全載入後5秒才進行操作。

使用道具檢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上傳和撰寫 侵犯版權(未經授權)、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回頂部